西点培训班
联系我们
在网络社交时代,微商、红包、集赞送礼品、公众号等由微信衍生出来的现象,已经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。市民的生活因微信而改变,便利、丰富、快捷的同时,也有些让众多购买的人眼花缭乱,甚至不乏上当受骗者。一“网”情深的时代,消费者如何三思而后“信”呢?今日起,张家口晚报推出《微信改变生活》系列报道,希望能够通过讲述市民与微信的故事,让市民在使用微信时有所分辨,有所选择。
因为微信,李静从一个对烘焙一窍不通的“菜鸟”,变成了一个能做出蔓越莓饼干、低脂红枣小蛋糕、无糖松脆奶盐苏打饼干等多种甜品的“高手”。
说起来,李静与微信烘焙结缘应该归功于她的宝宝。李静本来就是一位做事精益求精的人,宝宝出生后,对于他吃的、用的更是严格把关。李静经常带孩子出去玩,有时在小区院里或游乐场里经常能碰到其他小朋友吃一些小蛋糕、小饼干、小馒头一类的小零食,宝宝见了便会闹着要吃。无奈之下,李静就会到母婴专卖店里买些专供宝宝吃的小零食。看着宝宝吃得很香的样子,李静又高兴又纠结,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,李静心里其实是不愿意给宝宝吃零食的。
有一次,李静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时谈起这一个话题,朋友的一句话给了李静很大的启示。“自己烘焙啊,虽然会费些事,但用料放心,孩子吃着安心。”朋友一脸轻松地说出了这句话。看着李静一脸的诧异,朋友还掏出了手机,向她晒出了自己亲手烘焙出的糕点的照片。看着一张张如同甜品店橱窗里的展示品,李静眼睛瞪得溜圆,佩服得五体投地,连忙向朋友请教。朋友神秘地一笑,打开微信,找到了一个专门教做烘焙的公众号,指着说:“这个公众号不定期会推出一些小甜品的制作的过程。我做的那些都是跟着上面学的。”
李静关注了这个公众号,并陆续从网上买了些家庭烘焙需要的工具。一天晚上,她选了一款对于烘焙新手而言较好上手的曲奇饼干准备试手。她把提前备齐的食材依次摆放在桌子上,开始按部就班地做相关操作,但由于第一次上手经验不足,第一锅饼干烤糊了。李静随即在这个微信烘焙公众号中的“社区”里发出了“求助信息”,刚发送出去,就有不少人回复她,为她支招。根据大家的建议,李静又烤了第二锅,这次不仅卖相不错,味道也非常好。虽然当时已经临近凌晨零点了,但闻着弥漫在整个屋子里的蛋奶香气,李静特别有成就感。第二天,她把烤好的饼干递给宝宝吃,宝宝吃完一块还伸手要了第二块,李静打心眼里感觉自己费这么大劲儿值了!
现在,李静每隔一周都会亲手烘焙些小甜品给宝宝吃,如果时间充裕,她还会给家人做大人爱吃的糕点。“自己烘焙,用料肯定会选好的,过程也是亲自操作,所以,食品安全很放心,家人吃起来我也踏实。”李静说,“白天上班没时间,烘焙只能等孩子晚上睡着后开始,虽然辛苦但心里很幸福。”
谈起微信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,李静有高兴,也直言不讳地说:“它确实影响了我的生活,让我接触了烘焙,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微友。但我认为,对于微信大家还是该抱着理性的态度,也有一些公众号的内容值得商榷,不能全信。对待微信,要让它成为让生活更美好的一个方式,而不是被其左右,沉沦其中丢掉了真实的生活中的美好生活。”